(资料图片)
原标题:67.1%青年成家要有自己的住房? 他们要的是确定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12名35岁以下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成家时要不要有自己的住房,67.1%的受访青年明确必须要有。同时,居住在一线城市、女性、已有自住房的受访群体认为应该有的比例更高。拒绝租房结婚,受访女性比男性态度更坚决。(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租房是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4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67.1%的受访青年明确成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住房?
从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看,青年人认为“租房就要面临不断搬家,自己有了房才算是在一个地方生了根。”“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管是未来育儿还是养老,都更加有自主性。”“如果条件有限达不到,至少也要保证稳定。”......不同年龄中,18-25岁的受访者(70.4%)认为成家必须要有自己住房的比例最高,其次是30-35岁的受访者(69.8%)。此外,受访女性(67.7%)坚持成家时要有房子的比例略高于受访男性(66.3%)
由此来看,青年人要的更是生活的确定性。而女性比男性态度更坚决,也说明青年女性遇到的不确定性更多。
现实中,青年人遭遇“黑中介”、房东肆意涨价、租房信息虚假……除了租房贵,租到称心如意的房子并非易事。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在2022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74.31%受访者表示自己或亲友在租房中遇到过一定的困难。团中央重点课题《多元供给视角下大城市青年租房现状调查及可行性对策研究》显示,居住在公共租赁住房中的青年群体更能够接受终身租房,但有超过60%的青年群体认为租金负担较重。可以说,租房难带给青年人生活的不确定性,倒逼青年人不得不去买自己的住房。
今年2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5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两个《意见》都指向降低租房成本,让新市民、青年人“租得起”“租得到”,并让新市民、青年人有更多选择权,实现“租得近”与“租得稳”。这需要需要国家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租房者的权益,需要各地从包容性增长的思维出发,创新租赁房的保障方式。当租房不再难,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相信就有更多青年不再执着于成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住房。
青年人越是没有安全感,就越希望自己可以掌控局面,而越是如此也就越容易加重失控感。前段时间,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如何让消极的人变得积极起来”的短视频火速“出圈”。他认为,这一代青年是矛盾、冲突、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社会经济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活就业压力又给他们带来了诸多限制。
也就是说,青年人对确定性的追求,自有住房只是其中的一根“稻草”。要让青年人感到有更多确定性,就要从青年友好出发,除住房外,还要在求职就业、生育托育教育、独生子女养老、职场竞争等方面,给青年输入更多确定性,让青年不再因跟不上“社会时钟”节奏而焦虑。
当然,就青年本身而言,也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刻意追求确定性。罗曼·罗兰说:“人的一生就像在雾中行走,只有把这一脚跨出去,才能看清下一步路。”青年人要敢于、善于把不确定性看做可能性,把握“危”与“机”的转换,从可能性中寻找确定性。就像彭凯平给青年人的建议——“面对成长的不确定性,年轻人需要发掘心灵的力量,用‘爱的力量’、情绪调节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来帮助抵御各种焦虑。”(丁慎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