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济南,每个月,我大概都要去吃一次肘汤拉面,有时还会吃两次,三次。
客观的说,特色小吃,济南并不算多。把子肉、甜沫、油旋几样,也快被念叨俗了。事实上不光济南,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物流越来越便利,信息越来越透明,地方小吃早经历了“五胡乱华”般的大融合,查重率越来越高,独创性强、差异性大的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显得可贵。
济南的肘汤拉面,在外面并没有那么大名气,却颇为独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来源,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兰州拉面开始风靡全国,有个济南小伙子专程去兰州学习拉面技术,学成归来后,发现明明在兰州可以做出来的拉面,到了济南,就有些水土不服。比如,同样的配方,济南本地的牛肉,和甘肃的牛肉煮出来就不是一个味道。于是,在家人的指点下,他用猪骨和肘肉熬汤,借鉴鲁菜吊高汤的方法,反复尝试,终于做出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拉面。从最早在西市场附近的“亮亮小吃店”,到英雄山早市,再到中华名优小吃城等地,三十六年来,面馆地址数次变迁,但几乎所有的济南人都吃过他的拉面——亮亮拉面。
我第一次吃亮亮拉面,是在十几年前。和许多美食不同,坦率的讲,肘汤拉面并不能一下让人惊艳。尤其对我来说,从小酷爱吃面,老家县城的羊汤拉面、烩面也极具特色,面肥汤浓,吃起来过瘾。所以,肘汤拉面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过于清淡。带我去吃亮亮拉面的是一个同乡,从事房地产销售,看着他哧溜哧溜吃得满头大汗,最后喝得汤也不剩,我觉得当时济南的房子可能不太好卖。
再后来,我在那家面馆附近买了房子,有一次,想不起来吃什么,就一个人去了那里。感觉味道比上次舒服了很多,吃着舒服,吃完也舒服。同样是猪骨汤,不像日本的豚骨拉面那么粘稠,有一点胡椒做汤底,没了腥腻的怪味。尤其是拉面的辣椒,不是常见的油泼辣子,而是像小时候走街串巷卖的那种辣椒酱,香辣可口。
后来,我渐渐欲罢不能。每次路过那里,赶到饭点,总忍不住去吃上一碗,再点盘凉拌肘肉,蘸辣椒,吃得哧溜哧溜满头大汗,最后喝得汤也不剩。
尽管我在济南吃肘汤拉面比较晚,但常去吃的几家面馆的顺序,基本遵循了面馆最初开业的时间顺序。比亮亮拉面开得稍晚一点的是大德拉面,据说,最早在工人新村,后来搬到了英雄山路的孔膳堂后院,马扎小桌摆开,烟火气颇浓。大德拉面的碗大,面多,论精细略逊于亮亮,但更加实惠。
去孔膳堂吃过两次饭,每次主食都点大德拉面,因为不是一家店,互相没有开通送餐服务,要自己过去端碗,面挺好,碗挺烫,盘挺沉,吃挺饱。
其实,大德拉面在玉函北路那家店我去得更多,感觉也更接地气。那里的碗直接用铝合金盆,肘肉切成丁,论勺,两块还是三块一勺。前两年我去济南出版社录制一个系列课程,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吃上一碗,多加几勺肘肉。
信义庄西街的立信拉面,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老两口干的,一直很稳定。这家面馆面积特别小,顾客多的时候,拥挤着坐下来,一个个背靠背、面对面,只有埋头猛吃,才不觉得尴尬。
这两年,济南又开了不少肘汤面馆。比如七里山南路的立德拉面,经二路的西记拉面,生意也都不错。尤其是西记拉面,每天中午都要在外面排上一阵队,才能等到一个位子,若三四个人同去,想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有面吃就好,不可能面面俱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