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蔡元培提出悼明说,认为作者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但随着后来考证出曹雪芹和江宁曹家有密切联系,这种说法也渐渐无人问津了。
【资料图】
曹雪芹既然是皇家包衣出身,又怎会秉持反清复明的观点?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有着因果关系。
曹家的灭亡和雍正有关,他严苛无情的做法也给他带来抄家皇帝的称号,他把亏空归结到曹家身上,导致曹雪芹的骨肉至亲一个个凋零。
曹雪芹对雍正怀有个人恩怨,他性格傲岸,蔑视皇权。但他也并非一味的讥讽,而是针砭时弊指出来很多实际问题。
在那个思想禁锢,文化单一的时代,在高压文禁下,《红楼梦》能够保存下来是个奇迹,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人们太迫切需要这种打破精神桎梏的作品。
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空前高度,没事就作几首打油诗,还得到手下的极力吹捧,喜欢溜须拍马的和大人成功上位。
那时期的思想并没有进步,文化反而更加世俗粗鄙,然而人们却奉此为尊,有些专家认为清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清代人口大增,时代已经走在变革的边缘,却没有任何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产生,这时期其实是文化思想的荒漠,说是封建文化的巅峰更为合适。
曹雪芹生活在汉民受到排挤,统治者大兴文禁,中华文化逐渐没落的时代。
那些为了抵抗清军,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遭到肆意抹黑。
他有一腔热血,一颗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有忘不了的过去,有对骨肉亲人的思念和感伤。
在作者眼中那些善良美丽的闺阁女子,比自己优秀百倍,他要使闺阁昭传,也是想为忠贞的民族英雄正名。
曹公希望通过揭露统治者贪婪虚伪的真面目,追思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以唤醒人们的忠贞爱国之心和勇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
虽然曹公讽刺权贵,但起初他也想有一番作为,想要委身仕途经济,为百姓谋福祉。
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和他对世界的看法。
宝钗的咏絮词写道:
宝玉最后离开了宝钗,何尝不是他远大志向的逝去?
第四十一回
【靖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据考证研究,丁丑为1757年,二十年前作者正值壮年,此时他也有心结交上流权贵。
第十三回作者交代宁国府五件弊端后有则批语。
【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庚辰本定本于1760年,虽说书上批语未必就是当年批下的,但总体不会偏差太久。
这位批书人尝问30年前作者到哪里去了?
按曹雪芹生于1715年的一般观点,此时作者刚至束发之年,对应宝玉十三岁魇魔法后变得疯癫。
也对应了曹家被查抄后,曹雪芹一度失魂落魄,他做过苦力,当过乞丐,甚至一度出家为僧。
宝玉对黛玉说了两次,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第三十一回
黛玉对宝玉说: “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曹雪芹曾二度出家呢?
在曹雪芹十五岁左右时,可能因家人的离世,家族的衰落,悲愤之下选择出家为僧,但不久后又还俗入世。
1730年批书人还感叹作者不知所踪,1737年作者又有谢园送茶的经历,可见这期间是他人生思想第一次发生转折的时候。
通灵宝玉象征爱国之志,也正是这种想要实现人生抱负的青云之志,促使他积极生活下去,由空入色,再次投入声色物欲的怀抱。
然而在他33岁左右时,突然离开了原来教书的右翼宗学,后来隐居深山,生活得十分窘迫,在穷困潦倒时受尽亲戚冷眼,后于悼红轩耗费半生心血写下这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在当时他认识许多权贵,曹家虽然衰败但依然有些旧亲,他才华超凡,又通人情世故,世事洞明,若想有一番作为,绝不会落到贫病无医的地步。
这期间他可能再次出家。
他的人生又一次迎来重大的转折,这一次也让他彻底对清廷统治者绝望,但究竟什么原因,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这么大的改变,至今依然是个谜。
据残存的脂批,和书中故事,后文有甄宝玉送玉情节。宝玉先有梦中梦,这个甄宝玉显然就是曾经的自己。当甄家落败,又有送玉这一梦幻情节。
书中凡涉梦幻之处,皆有深意。
通灵宝玉是纯洁的爱国精神,更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与志向,更象征着洁净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行。
送玉的故事象征了作者重新找回了爱国志向和民族精神。
贾宝玉最后离开了宝钗和袭人,也象征了离开了曾经的家庭,离开了那个世俗社会。
由于许多信息失落无考,我们只能从这些残存的吉光片羽中,去努力找寻促使曹雪芹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创作源于孤独,源于无处宣泄的情感,以及想要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渴望。
贾宝玉一生的经历也有作者身上的影子,而促使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也应与黛玉的泪尽离世有关。
所以说在黛玉身上并非仅仅隐含了悼明的譬喻。作者更可能以借悼念崇祯之名,来实现其祭奠至亲之实。作者对雍正怀有很深的怨恨,如果读者接受不了悼明的观点,就不可能和他站在一边,也就不可能找到书中隐藏的甄家故事。
在这期间一定发生了令他感到绝望的事,当他意识到封建统治者的真面目,意识到那并非是个讲理的世界,他最终选择了逃离。
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他的思想逐渐蜕变,他在青山云隐间冷眼旁观尘世,看清了封建制度的本质,但他也明白,他改变不了什么,他只希望能为尘世贡献一份力量,只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有情。
他自己虽过得潦倒凄苦,但大度洒脱,这本血泪之作谁来相借,他都爽快答应,谁来求助,他必想尽办法来帮。在创作之余他还想着为残障人士,为生活艰难之人写一本求生方略。
他劝世人要留意孔孟之道,委身经济之间。但他自己却不愿做利虫禄蠹,为名利所累。他宁愿与世独立,隐居荒山,也绝不与统治阶级为伍。
即便最后化为了一缕尘埃,即便这世上再也没有他,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的灵魂和这片土地已经融为了一体。
他只希望人们在疲惫之余,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丝快慰,减些寿命筋力,他让人们不要执着名利,这并不是一种虚无,他只是想要人们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堕进欲海迷津中。
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啊!
曹雪芹胸怀天下,对普通劳动者充满怜悯与同情。
探春远嫁也象征了作者志向与理想的逝去。
他有补天之志,可惜生不逢时,他唯一希望的是能为后世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本书承载着他心中的抱负与志向,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批判伪道学,讽刺愚昧的封建迷信,揭露封建官僚主义的丑恶行径,揭示人性中贪婪残忍的一面。
《红楼梦》是一部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更是启迪人们看待世界的宝典。
文以载道,曹雪芹把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把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把自己一生的智慧融入到书中。
他拒不仕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他并没有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不仕清不是因为满汉之分,而是对当权者深深的仇怨,对他残酷冷漠,自私无情,闭关锁国,狂妄自大的统治手段的不屑。
故事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他不喜仕途经济,不爱八股文章,反抗束缚人性的礼教文化,可谓离经叛道。
他恼劝他的人,拒绝改去爱红的毛病,这何尝不是对中华精神的热爱和忠诚。宝玉充满反抗精神,但当他面对家大人时,又极为胆小怯懦,这侧面反映出曹公心中的矛盾。那个作为皇家包衣的曹家,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出于孝道也不能做出违背父亲的行为。
也正因此,他转向更深层的思考,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只想后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丝慰藉,也希望唤醒人们对温暖有情世界的向往。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悼红轩是个十分偏僻,人迹罕至的小村落,他躲在荒僻的山林中’有意疏离这个世界,他不愿再与统治者为伍,此生不愿再踏足清朝治下的土地。
他后来的生活十分清苦,以卖字画,靠友人周济度日,但依然嗜酒狂狷,他的好友去看望他,还要拄杖走很长的山路,他生活的环境远离世俗世界,但他内心并不像陶渊明那般淡然洒脱,他心中还流着血,眼中还藏着泪,他还有许多真挚的话语想与人倾诉,但他又不得不以假语让世人明白。
因为家族的覆灭,以及之后凄凉惨淡的遭遇,让他看清了人世的冷漠,也看清了世上的种种不公。这是个护官符、吸血虫,大行其道的世界,统治者靠封建迷信愚弄民众,这不是讲理的世界。举世皆浊我独清,与其在世俗中沉沦,不如躲进山林里讨个清静。
故国不堪回首,旧园再难追忆,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有无尽的愧悔和遗憾。因而只是略表愚忠以寄托心中哀思。
他所爱的,是贤圣明君,是自由理想,是诗情画意,是真情真意,他所恨的,是卖国汉奸,是忘恩负义,是无情无义,是卖儿女换银钱的拐子,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能在逆流中击水而歌,在一片反对声中登高一呼的人毕竟是少数。
贫寒孤苦的他对眼前的一切虽无可奈何,但能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不谋立锥之地,也就心安了。
他通过悼念自杀殉国的崇祯,以寄托对故国和故园的怀念,或许这才是怀金悼玉的本意。
在作者眼里情大于理,本书旨在谈情,旨在为中华文明留下一抹鲜红。
在故国沦陷后,投递叛国的汉奸却获得荣华富贵,而那些为了守护家园的民族英雄却遭到抹黑和歪曲,当时的文人心中也是满含辛酸与愤懑。
明遗民最恨的就是那些投递叛国的汉奸,而崇祯皇帝是堪比尧舜的明君,他剔除阉党,整治吏制,明朝大有中兴之象。
崇祯死前还想着百姓,他的自尽颇有乌江自刎,英雄失路之慨,他因对国家和百姓的愧疚,选择悲壮的死去,他亲手将自己热爱的一切毁灭,就足以让人动容。
崇祯的过错并不影响他在当时汉民心中的地位,后来的继任者也极力称赞这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君主,在汉民心中崇祯是自己民族,是汉文化的象征,对他的忠诚,就是对本民族,对汉文化的忠诚。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崇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也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明朝的失败从更深层次上说,是传统的儒家治国思想,败给了更加务实的丛林法则。
在当时文人眼里,他是堪比神明一般的君主。曹雪芹自比天下第一淫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就如恋人一般,君王的错不是错,只怪臣子们不能为国尽忠,曹雪芹感叹无才补天,又生不逢时,生在包衣世家,十三年的粉渍脂痕污宝光,也曾令他陷入矛盾之中。
作者从来不认可贾雨村口中的成王败寇,崇祯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前还为百姓考虑,就凭他这份爱民的赤诚之心就足以令作者怀念。
崇祯已初具民主思想,他教身边的太监读书,他并不歧视底层人民。这也是曹雪芹所看重的。
他在书中祭奠董鄂妃,称赞有情有义的顺治,他在追思故国君王时,更多的是对汉文化的追思和留恋,也因此对同样推崇汉文化,品德高洁宽厚仁爱的董鄂和顺治表达了敬重。
他对亡国之君感到无限惋惜,痛恨始作俑者嘉靖,更对惨死在清军铁骑下兆亿亡魂感到悲伤,所谓血泪诚非虚言。
历史的融合是残酷的,一位圣明君主应该努力修复民族裂痕,而不是靠暴力镇压,强制让民众屈服在其淫威之下。倘若多尔衮篡位成功,中华文明必定会多一份坎坷和屈辱。
而顺治对于民族裂痕的缝补是功不可没的,这也是曹雪芹极力称扬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兴百姓苦,亡还是百姓苦,曹雪芹所追求的是和汤显祖一样的有情之天下,外有明君治世,内有贤妃安家,普天之下都充满爱与包容。他也希望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以及各民族同胞,都能生活在团结友爱,平等和谐,情满人间的世界。
在他心中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把崇祯比作柔弱的林黛玉,也希望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有朝一日能和平常百姓一样走进人们身边。
他的民族思想并不是狭隘的,他真正想看到的是全天下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中华文明得到传承与发扬。
明朝虽然败了,但中华文化却驯服了粗犷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就此暗淡,反而因为多民族融合,变得更加璀璨。
中华民族拥有不屈的傲骨。
而《红楼梦》则是全面立体展现这种孤傲精神的作品,从黛玉,宝钗,晴雯,湘云,乃至尤三姐和妙玉,她们身上都有一颗孤傲之心。
元应探惜,贾家四春不仅仅是贾家的四个女儿,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忠魂和性情,志向与信仰。
《红楼梦》的寓意复杂而又深刻,是作者使用一生的血泪创作而成,这也是一部以菩萨心肠,教人成长,道尽世间冷暖,具有温情的作品。
至此在下已将关于秦可卿身上隐喻思想简略分析完毕,人们不喜欢一些虚理,但有些话也是想说给,茫茫尘海的不幸运和不幸福们,人生已是如此艰难,尘世竟还如此冷漠,我只希望贡献自己一份力气,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温暖友爱起来。
标签: